中工網:勞模風采·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劉海英:巾幗鑄劍護山河 |
||
|
||
在吉林東光集團有限公司的一間實驗室里,已到午夜卻依然燈光明亮,一個嬌小的身影正俯身調試著某型設備的參數,她的指尖在鍵盤上飛速跳動,屏幕上的數據曲線逐漸趨于完美。這是技術總監劉海英的工作常態,她用近二十年的堅守與奮斗,在軍工科研的前沿陣地詮釋了新時代兵工人的責任與擔當。不久前,這位將青春獻給國防光電事業的“科研鐵娘子”,榮獲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2006年,懷揣著對軍工事業的無限熱愛,劉海英從吉林大學通信工程學院畢業,毅然投身到吉林東光集團有限公司的科研工作中。初入職場的她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在軍工科研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很快便熟練掌握了多項高精尖技術,成為公司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十年間,從普通研發人員到技術總監,每一個身份的轉變都見證了劉海英的成長與進步,每一項科研成果都凝聚著她的心血與汗水。憑借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敬業精神,她收獲了累累碩果,攬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兵器工業集團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吉林省國家級領軍人才、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創新人才、第十六屆中國軍工學會青年科技獎等多項殊榮。 “傳統膠片偵察就像蒙著眼睛打仗,數字化改造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面對膠片偵察設備,劉海英敏銳意識到技術迭代的緊迫性。偵察裝備從膠片到數字化,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從單一傳感器到多傳感器融合系統,每一次設計規劃,每一次跨越,都飽含她無數日夜的付出和堅守。 在她的帶領下,公司建立了規范的型號項目科研過程體系和梳理規范了型號科研各階段文件體系,并首次發布了以公司為第一編寫單位的光電裝備檢測聯合標準,規范了光電型號產品研發體系和檢測體系,為后續型號項目研發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在某競標現場,劉海英帶領團隊與強大競爭對手同臺競技。試飛飛機萬米高空的試驗機艙內,她蜷縮在不足半平米的設備艙內,裹著軍大衣,抱著嘔吐袋,面色蒼白,仍堅持操縱設備,認真記錄每一次的試驗數據,最終取得競標成功。 二十載科研路,劉海英的足跡遍布全國多個試驗基地。為了更好了解客戶需求和產品使用情況,設計出更適用更先進的產品,她親自去客戶單位參加試驗和回訪,到偏遠的一線和客戶交流,細心聽取記錄每一個要求和建議,不管多偏遠的地方,產品到哪兒,她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兒。 劉海英像一位親切的姐姐,關心團隊里每一位科研人員的成長成才,根據每位科研人員科研水平和性格特點,規劃培養發展方向。 “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是成本投入,而是公司未來的戰略投資。”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牽頭組建“智能光電聯合實驗室”,手把手教新人調試電路,修改文件的每一處細節,鼓勵青年人勇挑大梁。多年來,她帶領的團隊已培養出了兵器集團科代、兵器集團青年科代、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等多名技術骨干力量。 劉海英用二十年青春在光電領域刻下印記。如今,她正帶領團隊向智能化前沿領域進軍,用汗水和成績詮釋“責任、創新、求實、成事”。 |
||
關閉窗口 |
| ||
| ||
| ||
|